法律法规

杨晓林--专业家事律师

当前位置: 首页> 法律法规>地方法院审判意见

困境突围:立法填补盲区

 发布时间:2012-01-18 16:04 浏览量:279

如何破解送达难题?北塘法院院长袁挺结合多年在审判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建议:从立法着手。

 

  袁挺分析,通观种种送达困境不难发现,法院书记员、当事人、送达辅助部门都牵涉其中,立法规定上的盲区使得三方权责不明,即使送达延迟也无据惩处;同时,立法规定上的严苛使得三方权力有限,教条遵从则效率低下,时有越轨则显得不严肃。

 

  期待送达方式灵活化

 

  书记员冯霞飞指出,我国法条规定“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这首先就暗含了直接送达的优先性。但实际上,电话、手机等通讯设备已经普及使用,实践中司法部门往往首先电话通知本人到法院领取,如果行不通则会采用邮寄送达方式。

 

  “法律规定比较死板。”北塘法院民一庭庭长陆华朝举例,代收人必须是本人或同住成年家属,其实应该不限于“同住”成年家属;送达地点要求是当事人的住所,其实工作场所等也可以成为送达地点;留置送达要求有基层组织或所在单位代表到场见证,实际上可以更灵活些,比如可以将留置送达的情形制作成书面通知,张贴于受送达人的住所门口,即视为送达;转交送达,可规定转交机关签收即为送达。

 

  邮递送达有待规范

 

  “邮寄人员未经法律授权没有公信力。”书记员王伟栋指出,老百姓普遍认为只有法官和书记员才是送达的主体,于是就出现了受送达人对邮寄送达工作的排斥、怀疑和不理解等情况,强硬拒签却无法惩处。

 

  他建议对邮递诉讼文书的行为予以授权,规定邮递员送达有法律效力,同时邮递员若失职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公告送达是穷尽其他送达手段之后的最后途径,但“司法效果甚微”。在各种媒体业态蓬勃发展的今天,可以考虑网络、电视、广播等传播手段。此外,60天的公告期太久,建议立法上可以缩短。

 

  惩罚部分人的失信行为

 

  当事人不懂法也是破解送达难题必须考虑的因素。有的当事人对法院送达存在错误理解,认为签收了法院送达的材料,可能会留下对自己不利的凭证,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于是就千方百计拒绝或者逃避送达。

 

  有的当事人企图规避法律,认为对法院送达的材料一概不收,法院的判决便不会发生法律效力,法院就没有办法。建议送达人员加强相关法律释明。

 

  “应当树立诚信意识,保护善良的当事人,惩戒恶意规避送达的当事人。”袁挺建议,要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惩处,对于提供虚假地址、拒绝签收法院送达诉讼文书、法律文书的受送达人,尤其是为规避债务而恶意规避送达的人,法院有权采取强制措施予以惩戒。

 

 

上一篇下一篇

联系我们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关家事法苑团队的信息或有法律相关问题咨询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