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纠纷

杨晓林-专业家事律师

当前位置: 首页> 继承纠纷>法定继承

关于男女那点事的古代经典判词

 发布时间:2014-11-25 10:31 浏览量:912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UyNTg2MA==&mid=201690563&idx=5&sn=1a5d0bd91d5be0b84cb9eb007820ec1b&scene=1&key=3d80159720f61f9ca8836b2c67435a4501249b439558e81333a4b047ba60ffb70506b2ea1f36e91b41911d2055ccfe99&ascene=1&uin=MjQwMjMxMzYyMg%3D%3D&devicetype=webwx&version=70000001&pass_ticket=CrzGyD%2BdnnNcOblfgF7Z%2Bb4cDceKPCJDg1NIqKm%2FUp5CqVuVpD7i5QVI2QEcjal7

20141123日  法律读品  刘典

【编注】本文系“读友”推荐,节选自刘典最新著作《非常法史:历史上的法律趣事》中《关于男女那点事的古代雷人判词》,转载自“法治境界(微信号:law007)”。小编欢迎广大“读友”提出批评建议,更欢迎分享您的观点和思想,来稿请发送至:leo1934@qq.com

中国古代地方官员大都科举出身,他们肚子中墨水多,即便是“判词”这种公文书牍,依旧文采可观。

过去甚至还有判词著作,如樊增祥便刊行过《樊山判牍》,将自己认为得意的司法文书收录其中,其中就有八篇判词;清末董沛著《汝东判语》,内收判词一百多篇,俨然是另一种文学创作了。

而在古代判词中,最好看的又莫过于关于婚嫁的判词,现挑选出十二则精彩的婚案判词,与诸君共赏。

唐代名臣颜真卿在做刺史时,曾经为一件离婚案写过判词,见于他的《文忠集》中。

秀才杨志坚之妻嫌丈夫贫寒,要求改嫁,颜真卿判词曰:“杨志坚素为儒学,遍览九经,篇咏之间,风骚可观。愚妻睹其未遇,遂有离心。王欢之廪既虚,岂尊黄卷;朱叟之妻必去,宁见锦衣。侮辱乡闾,败坏风俗。若无褒贬,侥幸者多。阿决二十后,任改嫁。杨志坚秀才,赠布帛二十匹,米二十石,便署随军,仍令远近知悉。”

杨妻为了自由只好委屈自己的屁股挨了二十大板,却不知道其后杨秀才是不是像同样被妻子抛弃的王欢和朱买臣那样,先穷困而后发达起来。

南宋清官马光祖担任京口县令时,有一个书生翻墙进入所爱少女房间,于是被押至官府。

马光祖问过案由之后,便出题《逾墙搂处子诗》对书生进行面试,那书生秉笔疾书:“花柳平生债,风流一段愁。逾墙乘兴下,处子有心搂。

谢砌应潜越,韩香许暗偷。有情还爱欲,无语强娇羞。不负秦楼约,安知漳狱囚。玉颜丽如此,何用读书求。”

马光祖一见,大加赞赏,不但不责罚书生的非礼之举,反填一首《减字木兰花》词,判二人结婚:“多情多爱,还了平生花柳债。好个檀郎,室女为妻也不妨。杰才高作,聊赠青蚨三百索。烛影摇红,记取媒人是马公。”

南宋理宗年间,蔡公谟任某地郡守。桃溪乡有个黄舍生,也就是太学学生,状告自家小妾小蛮,娶她到家三年多了,却生不出儿子来,想把她逐出家门,并要她赔付三年饭钱十千铜钱,双方不能达成协议故来告状。蔡公谟看完状纸,提笔写下一首判词:

实封状子判何难,试问因何诉小蛮?只为凤毛无所出,故论鹅眼不曾还。三年蜜意知多少,十索飞蚨亦等闲。寄语桃溪黄上舍,留些阴骘赴阎关。

诗中“鹅眼”、“飞蚨”都指钱,“凤毛”指先人遗留下的风采,“阴骘”即阴德。这件离婚案件怎么处理下文没有记载,有可能是准予离婚,而要黄舍生再赔付小蛮三年“青春损失费”十千钱吧。

明代福建龙溪县张松茂,与邻女金媚兰私通,被金家“捉奸成双”,把张松茂捆将到福建巡抚王刚中的大堂上,金媚兰跟着也跑来了。

王刚中一看二人外貌,都是眉清目秀,举止儒雅,不像是放荡奸邪的小人,便有心成全二人,便问道:“你俩会做诗吗?”张、金二人惊魂未定,听了这句有些莫名其妙的问话,都赶紧点了点头。王刚中便指着堂前檐下蜘蛛网上悬着的一只蝴蝶对张松茂说;“如能以此为诗,本官便可免尔等之罪。”

话刚说完,就听张松茂吟道:“只因赋性太癫狂,游遍花丛觅异香。近日误投罗网里,脱身还藉探花郎。”探花出身的王刚中心想此人才思敏捷,而且诗中有悔过之意,很是难得。便又指着门口的珠帘子对金媚兰说:“你也以此为题赋诗一首吧。”

金媚兰略加思索,随即念道:“绿筠劈成条条直,红线相连眼眼齐。只为如花成片断,遂令失节致参差。”

王刚中听罢,不觉击节赞叹。见他二人郎才女貌,年龄相当,便提笔写判词道:“佳人才子两相宜,致富端由祸所基。判作夫妻永偕老,不劳钻穴窥于隙。”二人磕头拜谢。金家见事已至此,也就息事宁人,很快为二人办了喜事。

清朝康熙年间,福建泉州城外的“风月庵”中住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小尼姑,该尼姑与一位姓孙的公子相爱,想还俗嫁给孙公子为妻,但又怕人说三道四。思前想后,便向州府呈状,请官府恩准。州太爷接状一看,觉得有些可笑,便在小尼姑的呈状上批道:“准准准,准你嫁夫君。去禅心,超梵心,脱袈裟,换罗裙,免得孙(僧)敲月下门。

清乾隆年间,一寡妇想改嫁,但遭到家人与邻居的阻挠,她就向官府呈上状子:“豆蔻年华,失偶孀寡。翁尚壮,叔已大,正瓜田李下,当嫁不当嫁?”知县接状,挥笔判了一个字:“嫁!”

清代郑板桥任山东潍县县令时,曾判过一桩“僧尼私恋案”。一天,乡绅将一个和尚和一个尼姑抓到县衙,嘈嘈嚷嚷地说他们私通,伤风败俗。原来二人未出家时是同一村人,青梅竹马私定了终身,但女方父母却把女儿许配给邻村一个老财主做妾。女儿誓死不从,离家奔桃花庵削发为尼,男子也愤而出家。谁知在来年三月三的潍县风筝会上,这对苦命鸳鸯竟又碰了面,于是趁夜色幽会,不料被人当场抓住。

郑板桥听后,动了恻隐之心,遂判他们可以还俗结婚,提笔写下判词曰:“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清代江西某地有一孀妇要求改嫁,她递交的讼词只有3句话:“翁壮叔大,瓜田李下,嫁与不嫁?”县令立批三个大字:“嫁!嫁!嫁!”可谓言简意赅至极。

光绪年间也有一寡妇要求改嫁,但因家里公公和小叔子反对而未能,她递交县令的状子上写着:“……翁无婆,年不老;叔无妻,年不小,……”县令阅后在卷上判了8个字:“留则危险,嫁则干净。”虽没什么文采,但简洁明快,不失为一件好判词。

福建莆田县有一寡妇求批改嫁,太守易大人问她嫁给谁,寡妇答:拟嫁给东邻裱画的陈二官。易大人戏判道:“批改嫁,批改嫁,嫁与东邻陈二官。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阑干。嫁!嫁!嫁!”

拾壹

哲学家冯友兰的父亲也曾判过一件偷情案件,冯父时任湖北某县县令。待问明案情后,判决道:“呜呼,玷白璧以多瑕,厉实阶离魂倩女;棼朱丝而不治,罪应坐月下老人。所有两造不合之处,俱各免议。此谕。”

短短几句话,有传说、成语、典故,文采斐然,处理得当,以不涉入私人感情纠纷为原则,难怪此判词当时在县里传颂一时。

拾贰

公元841年,即唐会昌年间,做了半辈子皇帝老师的白居易被任命为刑部尚书。他在任期间,有这样一个案情:某甲与妻子离婚后,妻子犯了罪,请求根据儿子的“恩荫权”(亲属立功可以替自己减刑)赎罪。某甲怀怒,断然拒绝。之后,妻子将向白青天做了汇报。

二性好合,义有时绝;三年生有,恩不可遗。凤虽阻于和鸣,鸟岂忘于反哺。旋观怨偶,遽抵明刑。王吉去妻,断弦未续;孔氏出母,疏网将加。诚鞠育之可恩,何患难之不救?况不安尔室,尽孝犹慰母心;薄送我畿,赎罪宁辞子荫?纵“下山”之有怒,曷“陟岵”之无情?想《芣苡》之歌,且闻乐有其子;念《葛藟》之义,岂不忍庇于根?难抑其辞,请敦不匮。

白大人是站在中国古代伦理纲常的基础上,结合早在《诗经》出现以前就存在的普遍道德规范而得出的结论:那女子的请求是对的,儿子有义务庇护母亲。

为了把这道理讲明白,他先是找了两种鸟说明问题:凤凰虽然因为失去配偶不能和鸣,乌鸟却不会忘记反哺。

然后,他把西汉人王吉搬了出来(王吉因为他的妻子摘取了邻居家的枣而被王吉休弃,后来在众邻里的劝说下王吉才让她回家),接着搬出了中国封建礼教的最敏感部位——孔子家族(家族规定,子孙不许参加被休弃的母亲的葬礼,但是,如果孩子要求尽孝,还是可以通融的)。

白大人似乎言犹未尽,开始在为世人所熟知的《诗经》中寻找典故:即便前夫(“下山”代指前夫)万般愤怒,也不应该阻挠儿子思念母亲(“陟岵”喻思念母亲)的情怀。想想《芣苡》之歌吧(芣苡,就是车前草,古人相信它的种子可以治疗妇女不孕),你就知道妇女喜爱自己儿子的心情了;再好好想想《葛藟》的含义吧(《葛藟》一诗表达子女思念母亲的感情),难道你还忍心不让儿子庇护母亲?

在白大人那里,判词文体全用四六字的句子,非常工整,这份高级判官的工作让白大人过足了瘾,时间一长,远近闻名。当时不少准备考官入仕的人都以他的判词应答考问。

上一篇下一篇

联系我们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关家事法苑团队的信息或有法律相关问题咨询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