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纠纷

杨晓林--北京家事法方向专业律师

当前位置: 首页> 离婚纠纷>同居纠纷

“贞操权”并非女性所独有 ——对话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马忆南

 发布时间:2013-12-26 12:08 浏览量:819

http://www.china-woman.com/rp/main?fid=open&fun=show_news&from=view&nid=102024&ctype=3
日期:2013-12-25      中国妇女报  
 

    新闻背景

    近日,福建厦门法院对全市首例“骗色索赔案”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了原告小美(化名)针对骗色行为的索赔请求。
    2012年年初,小美和刘勇(化名)在婚恋网上相识,随后,两人多次约会并发生性关系。相识一个多月后,刘勇向小美提出了分手。之后,小美得知刘勇已婚。
    针对小美状告刘勇“侵犯未婚女子性行为纯洁性”,二审法官判决认定,这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裁定驳回这一部分的起诉。
    之前,一审法院支持了小美的起诉。一审判决认定,小美所主张的“性行为纯洁性之权益”,属于建立在一定社会和法律基础上有关女性的“不可侵犯性之贞操利益”,该人格利益具有私法权利等民事权益的基本特征,属于《侵权责任法》所保护的民事权益范畴。法官认定,刘勇的行为已经构成侵权。此外,贞操利益与名誉权、隐私权同属公民的一般人格权益。

    记者:对于福建厦门首例“骗色索赔案”,一审、二审法院给出了完全不同的判决,您认为,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判决?
    马忆南:在这个案件中,一审法官在适用法律方面更具有开创性,二审法官则相对保守。如果法官具有更多保护妇女权益的意识,会更倾向于作出与一审法院类似的判决。我个人支持一审法院的判决,说理站得住脚,社会效果更好。现在这种骗色现象较普遍,一方当事人隐瞒自己已婚的事实,以谈恋爱为名,玩弄女性。女性因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更易受到侵害。
    记者:贞操权是什么?
    马忆南:贞操权是一种以性为特定内容的独立人格权。它所抽象的特定内容不能完全由其他权利所代替。侵害贞操权可能会造成受害人身体、健康、自由、名誉等方面的损害,并且可以通过救济侵害身体权、健康权、自由权、名誉权的方法进行救济,但是它们不能概括贞操权所抽象的性的特定内容。贞操权的核心内容——性,不可能简单地由身体利益、健康利益、自由利益、名誉利益所涵盖,因而,贞操权以此与其他所有的人格权相区别。
    记者:贞操权并未在《侵权责任法》中明确列举,是否应得到法律保护?
    马忆南:贞操权属于《侵权责任法》的保护对象。《侵权责任法》第2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考虑到民事权益多种多样,立法中难以穷尽,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会不断地有新的民事权益纳入到《侵权责任法》的保护范围,因此,《侵权责任法》没有将所有的民事权益都明确列举,但不代表这些民事权益就不属于《侵权责任法》的保护对象。“等人身、财产权益”中应当包含贞操权。
    记者:贞操权是否只针对女性而言?
    马忆南:贞操权并非女性所独有。贞操是指男女性纯洁的良好品行。男女均有贞操,性纯洁的良好品行,为男女均应保持的节操,仅认为女子有贞操,男子无贞操可言,是旧社会男女不平等,将女子视为男子附属品的陈腐观念。在法律上,贞操表现为性的不可侵犯性和当事人保持自己性的纯洁性的权利。
    习惯上理解贞操,常将其定性为义务,并将其强加给女子,认为其不贞为堕落,是罪行,这种理解既不正确,也不公正。贞操是一种品行、操守,表现为保持性的纯洁性,排斥他人的非法侵害。为了彰显贞操权的现代性和权利主体对性的自我主宰,也有人将贞操权定义为性自主权。
    记者:侵犯贞操权应当如何认定?
    马忆南:侵害贞操权的具体行为常见的如强奸行为、强迫他人卖淫、猥亵行为等。以欺诈的手段,诱使女子在非正当承诺的条件下发生性关系也是侵害贞操权的行为。侵权行为人隐瞒事实、制造假象,使被害人足以产生错误的理解,而承诺与之发生性关系。这种承诺基于侵权人的欺诈行为产生,因而不是被侵权人真实的意愿,侵权人与之发生性关系的行为仍然违法。
    记者:侵犯贞操权是否应当得到赔偿?
    马忆南: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这样的规定,如德国民法典第253条规定:由于侵害身体、健康、自由或性自主权而须损害赔偿的,受害者也可基于非财产损害请求合理的金钱赔偿。
    记者:为更好地保护贞操权,您认为相关法律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完善?
    马忆南:现行《侵权责任法》只是笼统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法律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我主张受害人因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信用权、肖像权、隐私权、人身自由权、贞操权(性自主权)、婚姻自主权等人格权以及监护权等身份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均可以请求侵权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法律还要界定何为“严重精神损害”,比如侵权人的行为使受害人遭受医学上可证明的生理或精神损伤的,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或者给受害人的生活造成较大影响的等等。
    此外, 还有学者建议建立名义损害赔偿制度,侵害他人人身权益,虽然没有造成严重精神损害,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侵权人承担名义损害赔偿。确定名义损害赔偿的数额,由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数额不宜过高。(本报记者 王春霞)

上一篇下一篇

联系我们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关家事法苑团队的信息或有法律相关问题咨询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