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婚姻,静悄悄走上征婚平台
“征无性婚姻伴侣:某女未婚,37岁,无生理缺陷,只是心理上更接受精神恋爱,希望对方是无性婚姻者,体健貌端(无其他疾病)……”
通过数十条的短信沟通,这则无性婚姻征婚广告的主人陈薇(化名)终于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虽然并未谋面,但从谈吐中感觉陈薇是位不善言谈、很真诚的女性。从小跟随妈妈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她一直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不善与人交流、交往,“胆小”是陈薇对自己性格的总结。
同居男友让她感到性爱是折磨
二十多岁,自己身边的同龄人都开始婚恋之时,陈薇对找对象丝毫没有感觉,她和母亲一直都认为身材瘦小的她发育比别人迟缓,再过几年就好了。也曾经有熟人给陈薇介绍过对象,但陈薇见了几面后一点儿感觉也没有,在心理她一直认为自己还没到婚恋的时候,就这样一直到了三十而立。在此期间陈薇从来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正常,只是没碰到“可心”的。33岁那年,陈薇有了第一个男朋友。“我很喜欢我的那个男朋友,我觉得我们性格相投,互相爱慕,于是我们同居了,也就是在和男朋友同居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我与别人的不同。”陈薇说自己与男朋友在一起从来没有过性的冲动和渴求,两人之间的性行为完全是为了迎合和满足男朋友的需求。“每一次性生活对我来说都是痛苦的折磨,我们的关系也因此很快就结束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交过男朋友,因为一想到结婚后的两性生活,我就无法忍受。”陈薇说。陈薇也曾怀疑过自己是不是同性恋,也因此查阅过相关的书籍并咨询过医生,还做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得出的结论是:她的生理发育完成正常,也非同性恋者,可能是因为精神过度紧张等原因,导致心理无法接受两性生活。
如今已经37岁的陈薇成了不折不扣的老姑娘,母亲调动一切社会关系给她介绍对象,陈薇实在躲不过母亲的催促,向母亲如实地说明了自己的感受,表示自己只能过独身生活。其实陈薇并非不向往婚姻生活,她也渴求有人关心她、爱护她,渴求有一个能够相依、相助,互相爱慕的生活伴侣,但是她就是无法接受性生活。“没有人会愿意和你保持柏拉图式的交往,婚后的两性生活是必然的结果,所以我只能关闭自己,不再接受任何男性。”陈薇说这也令她非常痛苦。
广告征婚,她要找个无性的爱人
陈薇告诉记者,迫于世俗的压力,陈的“毛脖只有母亲知道,为了女儿的幸福,年近七旬的母亲也支持她广告征婚。自从征婚广告登出之后,她接到了40多个电话和短信。“大部分都是一些无聊人的来电,还有些人甚至在电话和短信中言语粗俗、人身攻击,这是我没想到的。也有一些真诚的应征者,都是先天或是后天某种原因丧失性功能的男子,身份大都是工薪族和农民工。其实我心里更希望找一个和我一样生理健康,只是心理不接受两性婚姻的人,现在看来是很难的。”陈薇说目前应征者中还没有令她满意的,她还会继续刊登征婚广告,她希望社会能够宽容和理解她,也希望那些无聊的人能够尊重别人,不要来骚扰她。
三类人期待无性婚姻
虽然报纸上无性婚姻的征婚广告才刚刚露面,但是在互联网上相关信息已经铺天盖地。
在百度和Google上搜索“无性婚姻”,第一条出现的都是这个“无性婚姻网”的信息。这个全国最早,已经拥有两万多会员的网站是专门为特殊人群提供无性婚姻交友服务的网站。
在那里无性婚姻被定义为:男女双方在承诺不进行性生活的基础上结成的夫妻关系。无论传统观念看这样的夫妻关系是多么不可思议,但是这种特殊的婚姻关系是有其形成原因和参与人群的。据这家网站统计,在注册的两万多会员中,六成是丧失性功能的人,三成是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希望找一个女同性恋者组成一个形式婚姻,给家人一个交待),一小部分生理上没有器质性病变,纯粹是心理问题而选择无性婚姻。记者了解到,网站是由一位名叫林海的年轻人建立的,最初只是为了在互联网上为他的一个因工伤丧失性功能的朋友寻找一个家,没想到网站迅速壮大,两年来这个交友网站已经为500对会员促成了无性婚姻。但是林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有两万多的会员在网站上留下了自己的信息,但并不说明他们都是在宣扬无性婚姻,在他们心中,这是一种痛,是无奈。他们来到这里,只是为了达成他们对婚姻的愿望,并获得心理安慰———毕竟他们还有这么多的同类。
在无性婚姻网的交友信息中记者同样也找到了很多来自哈尔滨的登记会员信息。
心理学家:切莫轻言“无性”
对于陈薇的抗拒两性生活的心理,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院长、心理专家张聪沛分析,陈薇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性冷淡”,很可能是在第一次性经历时产生了厌恶情绪,或是存在“性是丑陋的”认识误区,于是从心理上产生排斥性。很多人随着以后两性生活的不断适应,厌恶情绪会渐渐地得以改善。但是像陈薇这样只与一个男性发生性关系,又是以痛苦的感觉结束,从此便拒绝两性接触,这种意识被不断地强化后,就会由最初的反感到排斥,最终发展为停止性生活。张聪沛说:“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有这样的病例,这种心理问题是可以通过心理门诊治疗来解决的。如果陈薇通过征婚找到了也是一个因为心理原因而选择无性婚姻的人,那么如果他们情投意合,随着共同生活中感情的加深,他们可能会告别无性婚姻,而成为正常的夫妻。可是如果她选择的是因为外伤等原因造成的没有性能力的男子,那么她就将一生告别正常的两性接触。”专家建议陈薇和与她有相同问题的人相爱,都不要轻言“无性婚姻”,至少应该先做必要的治疗之后,再决定自己的选择方向。
社会学家:
“无性”选择应该被理解和宽容
“‘无性婚姻’与曾经被媒体热炒的‘同性婚姻’不同,至少它不存在现行法律上的争议,一男一女,别管是为了什么结婚,形势上是符合传统的婚姻模式的。对于选择‘无性婚姻’的人,在现在这种多元化社会中,应该被理解,也能够被理解。”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赵瑞政认为。
据了解,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职业疲劳频发,很多夫妻实际生活中都处于“无性”或是“少性”的状态。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进行过一项调查,在被调查的3824位20岁到64岁的已婚或同居男女中,每月性生活不足一次者达到28.7%,在最近的一年里,连一次性生活都没有的占6.2%。而一个月以上没有默契两性生活,正是社会学家认定的“无性婚姻”的标准。而且越是大城市,“无性婚姻”现象越严重。赵瑞政认为,无论是那一种类型的“无性婚姻”,也无论这种婚姻到底会持续多久,无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个人喜好和隐私,虽然不是主流,但完全没有必要视其为“另类”,而应该给予宽容和理解。
(责任编辑:徐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