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中院 乘着首都发展东风起航
□ 本报实习记者 史璞頔 本报通讯员 刘晓蕾
□ 访谈对象: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索宏钢
访谈背景
8月6日上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举行成立大会。该院于2013年8月21日起履行法定职责。管辖北京市朝阳区、通州区、顺义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县地域内法律规定由其审理的第一审案件以及上述区(县)人民法院的上诉、抗诉案件。
原有两个中院压力太大
法周刊:北京三中院是在什么背景下成立的?
索宏钢: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两个中级法院面临的审判压力越来越大,司法资源设置和布局已难以满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尤其是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首都产业功能区的调整,对审判布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了设立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设想。2011年10月10日,北京市编办正式下发了《关于印发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人员来源多样高质量
法周刊:北京三中院现在的人员和机构配置是怎样的,人员的来源有哪些?
索宏钢:三中院共设职能部门27个,政法专项编制550名。为保证成立初期审判工作的基本需要,目前已设立立案庭、刑一庭、刑二庭、民一庭、民二庭、民三庭、民四庭、民五庭、行政庭、审监庭、执行局(执行一庭)、政治部(干部处、组宣处)、办公室、研究室、监察室、法警支队等内设机构17个,配备干警360余人(正式干警300余名,聘任制人员60余名)。
为保证三中院人员来源的多样性、高质量,人员配备采取面向社会招录、法院内部遴选和选调三种方式相结合。干警主要来源于北京市法院系统内部选调,部分来自基层法院内部遴选、社会公开招录,其中,还有从事过律师职业背景的干警,较好地实现了年龄结构梯次配备,知识结构均衡配备,专业结构优化配备。据统计,三中院正式在编干警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干警201人,具有本科学历的干警99人。
四个方面保证顺利过渡
法周刊:在案件管辖和相关审判业务调整过程中,北京三中院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顺利过渡?
索宏钢:三中院于2013年8月21日正式收案。为确保在收案后开好局、起好步,三中院从人员调配、制度建设、教育培训、便民服务四个方面,多管齐下,力保实现顺利过渡。
第一,科学调配审判资源。一是明确部门分工与职责,合理配置审判资源。二是合理调整合议庭组成人员,充分发挥有审判经验的法官传帮带作用。三是抓好人员定岗定责,合理分配部门和岗位,保证人尽其才。
第二,加强规范化建设。一是规范审判流程管理。明确法律文书签发程序和电脑分案流程,强化院、庭长对审判环节的指导职责。二是规范案件审理机制。实行院、庭长办案制度,严把案件质量关;建立部门会商、法官联席机制,确保不同部门裁判尺度统一。三是规范审判业务细则的制定。分别制定了关于一、二审民商事案件审理、裁判文书制作、审判监督等工作规范。
第三,强化岗前教育培训。一是针对共性问题,对全体干警集中进行了信息化、审判管理、党风廉政等教育培训。二是开展以民事审判细节、商事裁判理念及审判方式等为主题的系列培训。三是分别邀请高级法院业务部门庭长、兄弟法院业务骨干、本院部门庭长为干警轮流培训。
第四,抓好便民举措。在中国法院网、北京法院网上刊登《三中院简介》,标明行车路线图、周边公共交通和停车位情况,在各大媒体、报纸公示履职情况。还向律协发了《征求意见函》,与辖区6个法院进行了沟通。同时,在立案综合服务大厅,设立触屏式查询系统、排队叫号系统,放置了书写桌椅,准备了纸、笔和老花镜等等,实行“一次性告知”和“一站式办公”。
建立系统化前瞻性工作模式
法周刊:据估计,北京三中院的年收案量或将达到2.5万件左右,审级管辖范围内的六个区县法院年收案量将会达到13万件左右。面对较大的管辖面积和严峻的工作任务,北京三中院下一步的工作打算是什么?
索宏钢:坚持一流的工作标准。坚持服务首都工作大局的职能定位,充分发挥中级法院的审判职能作用,为建设“平安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工作主线,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重点,努力探索全面提升审判质量和法官素质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展示一流的队伍形象。切实抓好思想政治建设,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永葆人民法官、人民法院的政治本色。科学把握审判工作需要,不断提高广大干警新形势下做好服务人民群众、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严守廉政底线。“严”字当头、“廉”字为先,从严治警、从严治院,筑牢反腐倡廉的防线。
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工作目标,从实体到程序,办好每一个案件,从立案到执行,接待好每一个当事人,尤其花大力气审理好大案要案,审理好二审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