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亲密暴力遭家暴17年折磨的母子接受采访
在11月25日世界家庭暴力日之前的两周,我接到了这个采访任务。出发前,在陕西妇女研究会的帮助下,一位家暴的受害者张女士答应了我的拍摄要求。
去西安的火车上,我一直在考虑可能会遇到的采访困难。家暴两个字的确有点敏感,采访是否会二次受阻?我该用一种什么的方式来采访她?家暴的经历是如此痛苦,我实在不愿再次揭开她的伤疤…… 我的思想充斥着各种问题。
然而一切正如我所料。到西安后,妇女研究会的社工从早上10点到下午5点一直给张女士打电话,都无法与她联系上。当终于打通时,张女士却完全忘记了答应接收采访一事。最后我们决定先找机会与张女士见面,再谈采访的想法。
由于支付不起医院的床位费,张女士和儿子暂住在一间30平米左右的出租房内。与她接触后,我感到了她情绪的不稳定,以及安全感的缺失。事件虽然是在3个月前(2011年8月)发生,但创伤已深深埋在了她的身体和心理上。同时,我也感受到她的儿子的心理也承受着巨大压力:他是如此细腻、敏感与不安。孩子的声音很轻很轻,很少说话,一直静静地坐着,对母亲提出的要求,唯命是从,不敢有丝毫怠慢。
可能是因为事件发生后,过多的媒体与她们接触,她们对媒体产生了一定的排斥感,这也同时加大了我的采访难度,但另一面,“半边天”公益组织、陕西妇女研究会,包括张女士本人,也希望能借此报道让更多人了解、感受到家庭暴力的危害,所以,我们也一直坚持不放弃。
欣慰的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张女士对我产生了一定的信任感,但不希望拍摄儿子以及自己的正面。
从约访,到完成拍摄,整个过程的波折,从侧面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庭暴力对女性以及孩子深深的心灵创伤。
由于拍摄的限制,这个片子的画画面并不是很多,以采访为主,加上一些细节的刻画。我无法拍摄到暴力发生的场景,也不想用一种虚拟的方式让她配合我拍摄出来,但我希望用一种平和的拍摄方法,把受害人的特点、情绪、创伤以及对儿子的爱表现出来。把这种情感传达给更多的人,引起人们对家暴事件的关注。
感谢张女士的勇敢和无私,让我们得以直面家暴的恐怖,也希望这个报道能让更多存在家暴隐患的家庭,远离这个梦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