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纠纷

杨晓林--北京家事法方向专业律师

当前位置: 首页> 离婚纠纷>涉外离婚

中国到了推行“婚前协议”的时候

 发布时间:2014-10-10 15:34 浏览量:745

http://fashion.ifeng.com/a/20141007/40048835_0.s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1

20141007   凤凰网

媒体屡屡报道一些名人的离婚纠纷,近期比较引人关注的是博纳老总于冬的“天价离婚案”案,或涉56亿股权分割问题。

还有的媒体同样热衷于报道的普通人离婚纠纷,如华商报的这样一则报道:“结婚一年多妻子要离婚,丈夫开出13万元礼物清单。”报道描述,丈夫列出的这份礼物清单,总共十来页,详细记录了两人相处5年来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价格总计13万余元:宁夏枸杞2000元,比利时巧克力4000元,三星手机4000元,袜子、手套……

不要以为这些只是“狗血剧情”,为读者的茶余饭后生活添点话题而已。实际上,中国社会已经到了有必要推行“婚前协议”、减少无谓纠纷的阶段了。

那些头破血流的"离婚门"

来自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与2008年相比,我国的粗离婚率5年间增长了近40%。而在北京市,离婚人数的增幅超过了全国的平均值,《北京市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北京市民政局办理离婚登记3.8万对,比2011年的3.3万对增长了15.9%,是全国增幅平均值的近1倍。

当然,这当中,或许真有少量是为了“房子孩子”的假离婚,但就生活观察而言,全国范围尤其是一线城市的离婚率持续攀升也是事实。

现实是改变观念的利器,但又不是全部,那些观念里的死角,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盲区,缺乏清晰的认知。

在持续增长的离婚率面前,人们或许已经开始改变“婚姻必须从一而终”的迷信了,但没有改变的,是对婚姻的浪漫主义想象和涉经济纠纷时的势利并存,很多高调晒恩爱、离婚时却打得头破血流的明星夫妻是这种矛盾能见度最高的案例。

明星只是普通人生活的放大和外化显现,在生活中,此类纠结矛盾又何尝不是寻常可见?

人们倾向于在结婚时回避婚姻制度的经济功能本质,而给婚姻披上"罗曼蒂克"的外衣,以此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捆绑的宣誓。试想,如果对着众人宣布结婚的经济结盟及其契约,将是多么扫宾客的兴又“伤夫妻感情”啊。于是,我们经常见证一些婚姻以“温情浪漫、信誓旦旦”为开篇,以“势不两立、反目成仇”为尾声。连以艺术家形象出现的明星如宋丹丹与英达,也成为互相攻击的冤家。

“结婚”本来就是个伤感情的事

“伤感情”是个相当有趣的说辞。如果我们真正深刻地了解婚姻与爱情的不同本质,那么,恐怕就不得不承认,“结婚”本来就是伤感情的举措,是为了谋求制度保护的次优选择。

我们试着做个小小的思想实验:两对伴侣,一对结了婚,在众目睽睽和法律保护下,总算把婚姻进行到底,白头偕老了,而另一对,从未结婚,甚至还给予双方充分的自由另谋高就,但最终,他们还是怎么也分不开,成为终身伴侣。

试问,上述两对伴侣,哪一对更可能是心心相印的灵魂伴侣?相信多数人不难作出判断。

当然,这里不是要把婚姻制度贬低得一无是处,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婚姻制度为社会稳定、私有财产有效传续、人类有序繁衍等等提供了制度保障,它的确是"怕乱怕无序"的人们找到的一个暂订契约,如果大家都遵循,社会的运行将高效有序。

问题在于,当前婚姻制度的运行已经不再高效、有序。为什么?因为社会条件变化了。

婚姻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保护了女性承担生育功能时面临的弱势处境,但现在的情状则是,女性的生育越来越社会化,生育时面临的难题很多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来解决,儿童抚养也在日益社会化,托儿所、幼儿园等等专业机构都在减轻女性抚育婴幼儿的负担。此外,关于维持家庭的完整性对儿童成长的必要性和优势,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日益开放的社会,离婚本身并不会给儿童的心理成长造成什么损伤,而是不恰当的离婚包括冲突频繁而没有离婚的婚姻,才会给儿童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后家庭时代:"爱情至上"有了空间

在欧洲社会学家们描述的“后家庭时代”中,再组合家庭,非亲生子女与父母的再婚对象生活在一起,成为了普遍现象,而妥善的离婚处理也为孩子继续接触亲生父母,共同承担抚养职责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女性越来越独立自主,当人们越来越追求爱情而不是婚姻,那么,离婚率的攀升就是可以预见的了。

因为孩子才生活在一起的,可以叫“婚姻”;没孩子也强烈地想生活在一起的,大概可以叫“爱情”;有了孩子也不生活在一起的,或许叫“爱情至上主义”。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大可施展想象力,或许不久远或久远的未来,人类只需要生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而不需要这种把两性情爱与生育合作、经济依附功能搅和在一起的“婚姻法”,爱情是不可能以法约束的。

在当下的语境中,人们惯于自欺欺人地说婚姻只为爱情,甚至以愿不愿意结婚来衡量爱情的“坚贞”程度。如果是这样,大可不必结婚,用自由来验证爱情的伟大岂不是更加符合逻辑?

事实上,目前的婚姻法也并不是约束“爱情”。否则,就应当约定结婚之后永不得离婚了。可见,重要的不是结了婚就不能离婚,"离婚"本来就内生于婚姻制度之中了,它本身就属于契约的一部分。人们可以有关于结婚的契约拟定,自然也应当有关于离婚的契约协议。

如果认可婚姻的确不仅仅因为爱情,而是现行社会关系中一种让个人更方便更有安全感的制度而已,那么,拟定婚前协议,把离婚本身就作为合同条款要件进行约定,就非常顺理成章了。

既然租房中“提前退租”就是合同要件,我们似乎很难论证“离婚”不能成为结婚的合同要件。唯一的原因,大概就是人们认可租房是一项无关道德意涵的经济行为,而把婚姻赋予了太多的道德承载功能、浪漫情感寄托功能,以致于人们不再好意思让婚姻在一开始就回归它的本质。

大方地签个“婚前协议”吧!

苛刻一点地说,把婚姻作为一项制度所产生的约束功能,跟爱情的浪漫、忠诚混淆甚至等同,是男男女女们为了“哄”对方进入婚姻并发誓效忠于婚姻的一种手段,在过去也是一项社会治理的"维稳"高招。但在今天,多数人已然明白对一项特定社会制度进行乌托邦式的美化,无异于亲手扼杀人的想象力、生命力。

理性的做法很可能是让其回归制度功能的本来面貌,也就是说,人们完全可以将“婚前协议”作为婚姻的内置选项一揽子放进结婚清单中去,诸如像"离婚协议"需要在民政部门备案那样,领结婚证就必须签署配套的婚前协议并同样备案公证,而丝毫不必忧心“不好意思谈钱”,“谈钱伤感情”。

结婚已经够伤感情的了!但是,不结婚在现行制度下,你会生了孩子没法上户口,你会在医疗的家属签字制度面前面临合法性问题,你可能被视为单身人士,在某些地方甚至面临针对单身人士的购房限制政策……

大方地承认,结婚就是为了方便,而不是为了检验爱情,实际上是对爱情更好的守护和忠诚。

上一篇下一篇

联系我们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关家事法苑团队的信息或有法律相关问题咨询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