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林:我的柔情永远不变|来源:《方圆律政》杂志2012年2月号(总第40期)
如果你认为律师都是能言善辩之人,那杨晓林是个例外。两年前,《方圆律政》做了一期律师替富豪征婚的独家策划,就婚姻家庭业务方面的问题我曾采访过杨晓林。那是第一次与他打交道,当时对他的印象很奇怪:这是一个执业多年的律师吗,怎么说话吞吐其词?
如果你认为律师都是能言善辩之人,那杨晓林是个例外。两年前,《方圆律政》做了一期律师替富豪征婚的独家策划,就婚姻家庭业务方面的问题我曾采访过杨晓林。那是第一次与他打交道,当时对他的印象很奇怪:这是一个执业多年的律师吗,怎么说话吞吐其词?
因为杨晓林多年来只做婚姻家庭业务,有所专长。所以,后来记者又曾向他请教过一些婚姻家庭法专业问题。直到2012年方圆律政年会上,才见得他本人。大约170cm的个子,略微有些胖,白净的肤色配上圆脸,加上一双透亮清澈的眼睛,让他看上去很“嫩”,不像是40多岁的人。
等到后来彼此熟悉了,有一次聊天,他说起自己刚做律师那会儿的艰难,几度欲泪。他是个性情中人,说没想过律师职业会撑起他的事业,因为他认为律师起码要有好口才,而他觉得自己常常不知道如何表达,正如我对他的第一印象。
他觉得自己像《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我就是那样一个人”,每次看许三多修路那一段,杨晓林都会泪流满面,情绪控制不住。他说,只有切身经历艰苦创业磨练的人,才会有那种情感共鸣。
他能够克服初做律师的艰难,更多地是源于他的执着,源于他把婚姻家庭法律服务的专业化当作自己终生的事业。
坚持专业化之路
杨晓林笑着说,到北京做律师,是被逼上梁山的结果。2004年下半年,为了结束跟太太两地分居的日子,杨晓林来到北京。他之前在河南濮阳中原油田党校从事了10年的法律教学工作,到北京后还是想教书,无奈联系的学校最后都黄了。
除了教书,来北京之前杨晓林还做过兼职律师。书教不成,那还得生活啊,于是转做律师。在应聘到北京市岳成律师事务所之前,关于业务方向问题,杨晓林还纠结过一段时间。
在做兼职律师期间,杨晓林的研究方向是知识产权。那几年他不仅办理了几起大的知识产权案件,在学术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撰写的多篇论文还在《中国知识产权报》等国家、省部级及报刊上发表。那时候,杨晓林心中便有了做律师要走专业化之路的理念。
“刘桂明老师坚定了我走专业化路子的决心。”杨晓林向我讲述了他与《民主与法制》总编刘桂明的渊源。2000年8月,杨晓林在河南濮阳飞鸿律师事务所实习,其间他执笔的《从两起商标抢注案浅析我国商标行政执法与民事法律救济的冲突及解决设想》一文,入选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主办的千年盛会“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的论文集。他前往北京参会期间,得见刘桂明,刘桂明曾作为中央机关讲师团团员赴河南支教一年,对从河南来的杨晓林特别关照。当时,刘桂明传输给他“以退为进”走专业化的执业理念,正好与杨晓林一直以来的理念不谋而合。
但是坚定的理念并不能够解决杨晓林遇到的所有问题。当时,他刚到北京,没有任何的资源依靠,加上之前在地方做兼职律师的实践经验并不多,如果继续做知识产权业务,可能寸步难行。
在好友上海律师贾明军的建议下,杨晓林决定从婚姻家庭业务入手,“一个男人要养家立业,先得解决吃饭问题”。
执业一开始,杨晓林就在心里告诉自己:厚积薄发,放弃不切合实际的万金油式包打天下的痴心妄想,走婚姻家庭法律师的专业化之路。
杨晓林最早的推销自己的方式是在BBS论坛上发帖,这样,每天他都能收到几十个咨询信息。对于咨询者的问题,杨晓林也是事无巨细,不仅将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做成文件发给对方,还用几百上千的文字为咨询者分析推理,其专业、敬业的态度,常常让咨询者感动不已,进而请杨晓林为其代理案件。在北京执业的前四年,杨晓林都是通过BBS开拓业务。
几年下来,杨晓林的专业、敬业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通过口碑相传,为其带来了大量案件。2008年一年内,杨晓林接受了60多件案子的委托,加上上年留下来及亲朋好友帮忙的案子,共做了上百个案件,这对律师来说是个很不错的成绩。杨晓林说,他这两年做的80%的案件都是别人介绍来的。
近年来,常有朋友为他的执业精神所感动,也会介绍其他领域的案件给他,甚至有不少公司请他做公司法律顾问,杨晓林都委婉拒绝或者转介绍给同事。除了婚姻家庭业务,他一概不接。
打造“家事法苑”平台
与杨晓林相识的人,都有个很深的感触:这是个极其认真的人。
2008年2月15日,杨晓林编撰、发布《“家事法苑”婚姻家庭法律资讯简报》(以下简称《简报》),开设了审判动态、典型案例、理论探讨、立法动态、社会新闻、海外新闻、文件选登、律师视点等栏目,内容包括中国婚姻家庭法律领域的最新信息动态。
自记者两年前与杨晓林相识后,每月都会定期收到杨晓林发来的电子版简报。简报信息量大,包括了一个月内媒体报道过的关于婚姻家庭领域的几乎所有信息。杨晓林的助理段凤丽介绍说,杨晓林订阅了几十份报纸,每天早上上班第一件事情,就是翻阅报纸。
据了解,《简报》的创立,也是基于杨晓林的一次认真之举。2007年底,作为北京市律师协会婚姻家庭法律专业委员会的副秘书长,杨晓林“受命”设计下一年度专业委员会工作计划,当时他提出为大家做一份中国婚姻家庭法律资讯简报。
杨晓林整整用了两天时间,做出了第一期《中国婚姻家庭法律资讯简报》电子版,受到时任主任郝惠珍的好评。之后,杨晓林决定将信息简报与大家分享,于是试着将简报发给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的夏吟兰、马忆南、李明舜、陈苇、田岚教授等学者,后来,读者群慢慢扩大。
2008年一年下来,杨晓林做了整整四期《简报》,并将之作为北京律协婚姻家庭法律专业委员会成果汇总,更名为《中国婚姻家庭法律信息资料选编》,发放到北京律协各会员律师事务所。
婚姻案件无小案,牵扯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这是杨晓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看到最为基础的婚姻家庭法律领域被忽视,立法薄弱,学者疏于对实践问题关注,而律师和法官作为维护国家法治这架马车的“两个车轮”(王利明语),却又缺乏一个常设的就法理问题沟通交流的平台,杨晓林决定将《简报》打造成婚姻家庭专业律师同行、学者、法官及媒体等业务研讨、交流的桥梁与平台。之后,每月一期,杨晓林坚持了四个年头。
如今,《简报》已受到婚姻家事法同行、学者、法官的充分认可。2010年11月6日在海南海口召开的“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上,李明舜副会长特别表彰了杨晓林。杨晓林长期坚持不懈地为学者提供司法审判动态信息,活跃了学者关注社会实践的氛围。
寻求团队协作模式
在探索走向婚姻家庭法专业化律师的道路中,杨晓林一直在寻求志同道合的“合作者”。
最初,他通过带徒弟的方式尝试团队合作模式。虽说是徒弟,但杨晓林更愿意把他同徒弟的关系定位为合作伙伴与朋友。
平等合作是这种团队模式的核心特质,它不同于传统的单打独斗式的自我培养、自我成长模式;在团队模式下,律师和其指导的实习律师或律师助理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关系,由律师进行整体掌控,实习律师或律师助理分担部分工作。这种模式显然对刚刚入行的年轻律师极为有利。
从咨询接案到具体办案,再到结案,杨晓林都让助理全程参与。除律所自有的培训外,杨晓林还为年轻律师提供了更多的业务提升机会。参加学术研讨会、业务交流会,甚至于同行间的聚会小酌,杨晓林都会带上助理。
在目前的律师行业内,大部分律所采取的都是助理挂靠单干的方式。这就意味着如果接不到案子,他们就没有任何收入,而年轻律师刚刚入行,案源是很难保证的,年轻律师的生存往往很成问题。为了让年轻律师无后顾之忧,有更多的精力去钻研业务,杨晓林经常以自己的收入给助理开工资。
在杨晓林的团队中,年轻律师得以接手实质性的律师工作,如咨询、接案、开拓案源甚至律师营销。根据每月业务量和工作质量,年轻律师可以拿到一定数额的奖金,如果独立承办案件,还能够得到一定比例的提成。此外,根据当年的业绩,年轻律师还可以额外地分享指导律师的部分收益。
可以说,作为杨晓林的助理,那真是幸运之事。但提起带过的徒弟,杨晓林似乎也有满腹的委屈──“留不住”。杨晓林在京城摸爬滚打近10年,从2006年开始带实习律师,他的记录是“几乎每年走一个”。“在律师行当里,几乎没有完美的师徒传承关系,”杨晓林无奈地苦笑道。
尽管有些心灰意冷,杨晓林却也心有不甘,每次都像没受过伤一样,继续带徒弟,重复受伤。2010年1月1日,杨晓林正式组建“家事法苑”婚姻律师团队,除了他自己,还有两名助理黄利琴和段凤丽。“她们就像我的左膀右臂。”杨晓林甚是得意地说。
2011年1月6日,“家事法苑”婚姻律师团队荣获岳成所“学术成果”奖。2012年1月6日,“家事法苑”婚姻律师团队再获岳成所“学术成果”奖。杨晓林说,成绩的取得,是团队的成功。
杨晓林介绍说,团队里还有几位实习生。或许是之前从教多年的缘故,他特别喜欢跟学生在一起。2006年起,杨晓林自办“家事法苑”小型婚姻法实习项目,先后接受来自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100多名法律专业学生前来实习。“这条专业路虽有很多坎坷,但我有信心把它走得精彩。”杨晓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