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介绍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家事法苑”婚姻家事律师团队

当前位置: 首页> 团队介绍>团队动态

杨晓林律师接受《法制晚报》采访:《儿子长期待业啃老遭父起诉 亲情与法如何兼得》

 发布时间:2011-11-17 07:06 浏览量:1584441516


●记者手记 今年初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拟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而《江苏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草案修改稿)》又拟规定,“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从倡导“常回家看看”到禁止子女“啃老”,这些所谓的法律条文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人们本应柔软的亲情,连人类最温暖的“亲情”都要靠法律来保障,这是否说明:“亲情”已开始走向冷漠?
     儿子长期待业啃老遭父起诉 亲情与法如何兼得
   http://money.msn.com.cn 2011-11-11 15:51:51 来源: 法制晚报 

 http://money.msn.com.cn/story/20111111/15511325816.shtml
 北大学子10年不工作 被“啃”老父无奈告亲子

  曾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高材生小魏,如今却不找工作,一直以来靠父母养活。日前,小魏的父母将儿子告上房山法院,要求儿子搬出家中独立生活。

  老魏在起诉书中诉称,儿子毕业于北京大学,有10多年的工作经历,体格健壮,曾在燕山石化工作,于2001年买断16年工龄,从此游手好闲,坐吃山空。老魏说,起诉儿子实属无奈,老人担心小魏将来的生活成为难题,故诉至房山法院城关法庭。

  记者昨天下午从房山法院城关法庭了解到,在法官的调解下,小魏的父亲已于近日撤诉,小魏也答应父亲自己将出去工作。本案虽最终出现了人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却再度引发了人们对“啃老”问题的关注。

  有些人认为,如果想杜绝“啃老”这种社会现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为“啃老”立法。到底该不该为“啃老”立法?这样的法律能否被家庭观念极强的中国人所接受呢?

  现状

  作为父母,难道都心甘情愿地让孩子“啃”吗?我们现行的法律对“啃老”是否有相关条款规定呢?

  长期无所事事

  多数父母不会支持

  北京市君永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靳学孔律师解释,子女即使成年,如果经济、生活上需要帮助,绝大多数父母都倾向于全力无私支持。同时,子女创业之初,大多没有雄厚的资金基础,也确实需要帮助。

  但是,如果子女长时间无所事事,完全依赖于父母,大多数父母都不会支持。因为这种情况下,即使父母给予了子女一定的帮助,不仅不能彻底解决子女长期的生活和发展问题,反而会导致子女因依赖父母而丧失创业和发展能力。长远来看,子女以后的生活更没有保障,这是父母最不愿看到的。

  现行法律条款

  未直接禁止“啃老”

  “啃老”不是一个法律概念,目前,我国还没有对“啃老”直接作出规定的法律条款。但是,“啃老”作为一个现象,涉及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很多法律都有相关的规定。

  婚姻法明确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但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限于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对于成年子女或者能够独立生活的子女,法律并未赋予他们可以要求父母给予“经济资助”的权利,反而要求他们应对父母尽“赡养扶助”的义务。

  立法

  今年年初,江苏省曾拟立法,规定禁止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啃老”,老年人可拒绝子女经济资助的要求,子女不得强行索取老年人的财物。究竟该不该对“啃老”立法?

  立法不符合传统观念

  北京市律师协会婚姻家庭法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晓林律师认为,“啃老”是社会性问题,引起的原因众多,且形式多种多样,单靠法律不可能解决,因为法律无法详尽“啃老”的种类。同时,“啃老”多涉及人身关系,应属道德范畴,立法不应该介入。

  更重要的是,对“啃老”问题实施立法规定,是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的。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不同西方,如果单纯以立法方式来禁止“啃老”,会让很多家庭在情感上无法接受。

  实际生活中难以操作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师、法学博士李海明认为,“啃老”关系的前提是财产制度,年轻人和父母分别具有独立的财产权利,在父母监护之下的年轻人与父母间无“啃老”问题;家庭共有财产下的年轻人与父母间也无“啃老”问题。

  “啃老”涉及就业与养老两个方面的法治理念。适龄就业者有就业之义务,适龄休养者有受保障之权利。但是这种义务和权利如何法律化却是一个难题。虽然我国宪法明确劳动者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但劳动的义务已经很难法律化。现代社会更多强调劳动的权利。

  此外,父母子女间的“啃老”纠纷很难说是法律问题,对“啃老”立法旨在保护老年人的个人财产,这本没有问题,但是放置于家庭关系中不仅难以操作,而且有悖于家庭伦理。

  父母难将子女赶出门

  房山法院城关法庭副庭长 冯永良法官称,对于儿女赡养父母的案子非常普遍,通常是父母没有生活收入儿女不承担赡养义务,或者父母儿女均能独立生活,但儿女仍占父母便宜的。对于“啃老”族,父母将其扫地出门的案子很罕见。

  “啃老族”的现象应该大量存在,但闹到法院的很少。一方面是“家丑”不想外扬,一方面父母不到不可忍受的地步是不会起诉的。本案中的父亲为了儿子的将来,忍受着社会伦理的非难,起诉儿子,其内心一定是相当痛苦的。

  俗语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对此类案件,法官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如何去寻找法律断案,而应该了解原告的最终目的。此类案件应该偏重运用调解手段,对儿女一方要批评教育,尽量激发其斗志,使其认识到不劳而获“啃老”的羞耻。

  对父母一方也要进行开导,降低其对法律的心理预期,告知其法律不是万能的,助其找到解决问题的合适方法。

  探因

  父母溺爱使子女难“断奶”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现象已成为普遍存在的“城市病”。

  北京市律师协会婚姻家庭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卢明生律师认为,“啃老”现象的产生,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相关。特别是在家庭方面。

  出现“啃老”现象的家庭,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往往给予过多溺爱,使得子女缺乏责任感。

  子女长大后,在人格和能力方面都会存在诸多缺陷,如贪图享受、逃避挫折、交际能力差等。这些缺陷使他们更加依赖父母,虽已成家却仍长久无法“断奶”。

  生存成本高孩子压力大

  杨晓林律师认为,目前城市中的“啃老”现象,无疑是一种社会退步。造成“啃老”现象的原因很复杂,而社会生活成本高涨、就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增大,这些都是催生“啃老”的外部因素。

  现实中,确实有一些年轻人因为经济压力大,特别是无钱购买住房,与老人生活在一起,而本身工资又不高,有些还有孩子,日常开销很大,光靠年轻人自己的收入已无法应付。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年轻人开始向父母寻求资助。

  如果只是暂时的资助还可以理解,但如果长期吃住在父母家,又不肯交生活费,以至于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那就不可取了。

  更可怕的是,一些年轻人认识出现了偏差,他们认为:“反正父母的钱将来也是我的,不过是提前预支”,或者“父母既然生了我,就该养着我”等。这些想法都使“啃老”变得心安理得。

  网友围观

  谈天说地:中国父母大多会对“啃老”持宽容态度,只要自己有能力,就愿意为子女多做些事情。很多“啃老”家庭都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其实也是一种中国特色。

  多说一句: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完善,远未达到发达国家那种无业者靠社会救济也能过得舒适的程度。“啃老”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社会保障不足的问题。

  老陈:中国家庭更多是以亲情为纽带的,如果直接立法限制“啃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穿越千年:“啃老”族的产生,和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就业形势等都紧密相关,高房价、低工资、就业难等现象让“啃老”族越来越多。改变现状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不应把矛盾推向家庭。

  寒冬: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劳动者的收入,让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都有机会自食其力,才能彻底消除“啃老”问题。

  ●记者手记

  今年初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拟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而《江苏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草案修改稿)》又拟规定,“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

  从倡导“常回家看看”到禁止子女“啃老”,这些所谓的法律条文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人们本应柔软的亲情,连人类最温暖的“亲情”都要靠法律来保障,这是否说明:“亲情”已开始走向冷漠?

上一篇下一篇

联系我们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关家事法苑团队的信息或有法律相关问题咨询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