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纠纷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家事法苑”婚姻家事律师团队

当前位置: 首页> 继承纠纷>法定继承

老人“失能失智”陷困境,如何让他们“老有所依”?

 发布时间:2015-01-08 09:58 浏览量:934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UwOTYzNQ==&mid=201818163&idx=5&sn=3599735e99ff79431bc9dee494b36b3c&scene=1&key=2f5eb01238e84f7ee46e037a8ba616da2acb8834547934173700594ea881502dda2bf0bb7f4652b35251d992ea7f0ac4&ascene=1&uin=MTEyNDkzMjMyMg%3D%3D&devicetype=webwx&version=70000001&pass_ticket=s5KF4YwXNKfDp44r6s%2B2kqK1YG6iebHqXf%2BE4B%2FVxtAL1cfGwASHLQhAjqL6cKC5

20141216   上海法治报  冯联清   周寒梅

在上海市黄浦区的一个弄堂里,有间10平米的小屋十分破旧,部分墙皮已脱落了。床铺、碗橱、饭桌和各种零碎品将屋子挤占得满满当当,如果计算人均居住面积,恐怕还不到2平米,家中唯一的常用电器就是台老式电视机……这就是记者日前走访沪上一家“失能失智”老人刘老伯时看到的家庭场景。

他的老伴朱阿婆告诉记者,她已经照料瘫痪在床的老伴八年了,她说如今自己最担心的事莫过于,“有一天,如果我先走了,不知道老头子该怎么办?”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申城像刘老伯这样的“失能失智”老人已达到40余万。然而,我国长期缺乏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的专门政策和制度安排,在养老照护方面,政策上也没有过多的倾斜。如何为老人“雪中送炭”?他们“老有所依”该靠谁?记者进行了多方走访和梳理。

【走访】

失能失智档案()

“如果我先走了,老头子该怎么办?”

姓氏:刘老伯

年龄:72

病情:全身瘫痪

养老形式:家庭养老

1212日,记者在黄浦区外滩街道志愿者的带领下,来到了刘老伯家里。

刘老伯和老伴朱阿婆住在一幢弄堂房里,由于这里通风很不好,采光也有问题,刚一进门,记者就闻到一股轻微的霉味。

谈及刘老伯的发病史,老伴朱阿婆十分无奈地说,“当初,老头子退休后担任游泳教练,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会突然中风。如今,他不但话讲不出,人也只能整天躺在床。女儿工作忙,老头子就由我一人来照顾。”

街道志愿者鲁慧娟告诉记者,“其实,最让我佩服的是,刘老伯虽然整日瘫痪在床,但朱阿婆把家收拾得没有一点骚臭味。”

原来,每天早上6点,朱阿婆就要起床,把刘老伯前一天换下来的脏衣服都清洗掉。为了省钱,她会把旧尿布上没有潮湿的地方剪下来,把这部分和新尿布一起使用。刘老伯每次方便完后,朱阿婆一定会用毛巾沾上热水为他擦拭身体,之后再用爽身粉帮他敷好。为了避免刘老伯生疮,朱阿婆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帮他翻身。

“老头子用尿布‘嚇结棍’,钞票不得了”,朱阿婆表示,除了在起居上悉心照顾,她平时省吃俭用,不敢乱花一分钱,另外还要攒钱以应对刘老伯病发。在他的饮食上,朱阿婆也要格外用心,“做饭的时候,我要把菜都切成碎末再下锅。做好饭菜后,会把它们捣得像稀粥一样碎,才好喂给老头子吃。有时候,老头子也发脾气不肯吃、甚至摔碗,我就要哄着他吃或者等一会儿再喂。”

聊到老头子目前的身体状况,朱阿姨不禁落下了眼泪,“老头子身体越来越不行了,前几天又病发住了院。而我也有高血压,我真担心,如果我先走了,老头子该怎么办?”

谈到这里,记者又仔细端详起这位老人,朱阿婆一头短发有些凌乱地搭在头上,戴着一副大框眼镜,衣着十分朴素。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让她显得有些憔悴。记者问她,“那么,你自己现在过得还好吗?”

没想到的是,朱阿婆自有解乏“妙招”。有空就翻出老两口曾经的照片来看,她说,“一回忆,我好像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烦恼和辛苦也会忘了。”

“照看老伴八年了,你有怨言吗?”记者问道。

“一开始,我是挺委屈的,也很怨恨摊上了这种事。看着别的老夫妻退休了,可以出去旅游散心,而我却要每天面对着一个不会讲话、不问世事,生活起居都要我服侍的病人。”朱阿婆平复了下心情后继续说道,“但是没有办法,我们既然已经成了夫妻,我就有义务照顾好他。我现在心里也一点点平静了,既然事情已经这样了,我就要好好待他,让老头子好好地走下去。”

朱阿婆家中破乱不堪,街道志愿者看望老人

失能失智档案()

“我要回家,为什么不让我回家?”

姓氏:张阿婆

年龄:86

病情:小脑萎缩

养老形式:机构养老

随后,记者来到徐汇区龙华街道敬老院时,满头银丝的张阿婆正躺在重度看护室的床上,准备开始一天的晚餐。护理人员将折叠桌摆到床铺上,耐心地将被打烂搅拌的半流质食物喂到她的嘴里。

敬老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张阿婆早在78岁时已患上由小脑萎缩导致的“老年痴呆症”,20118月,老人的儿子将她送到这里。

“张阿婆腰板还不错,就是身体的‘司令部’坏了,”敬老院工作人员介绍,“最让人后怕的就是,张阿婆之前的一次‘逃跑’了。”

在阿婆来到这里的第一个礼拜,她表现得十分“乖巧”:按时吃饭、康复、睡觉,护理人员对她也渐渐放心。不曾料到,阿婆早已盘算着回家计划。

原来,张阿婆的家就在敬老院附近,因为房子是她的老伴设计,阿婆对老房子有种特殊的情感和记忆。阿婆注意到,敬老院前门常锁,还配有一人看守。而后门连着厨房,送菜的人员进进出出,是离开这里的好通道。

就在阿婆来院的第七天早晨7点半左右,张阿婆瞄准敬老院后门,看到一人在灶台做菜,一人在水池洗菜,见时机成熟,张阿婆一溜烟就跑了出去。半小时后,护理员工才发现,张阿婆“没了”。

敬老院院长听说此事后,赶忙召集人员帮忙寻找阿婆下落。“从监控录像看,阿婆从后门溜走的,”工作人员说,“之后,我们报警了。全院的人几乎倾巢出动。我们还向附近小区保安求助,又到公交站台请司机师傅、阿婆家属等帮忙找。后来,其中一位女司机提供线索说,她看到一位穿红裤子,戴着一副眼镜的老太,确认是走丢的张老太。沿着公交路线,我们兜兜转转找了差不多一天。最终,阿婆的儿子在一家商场附近找到了她。”

事后,家人告诉院方,“当时,老人的神智已经不清了。她正在馒头店想‘买’东西,店家让她付钱时,老人竟把手纸当钱递给对方。”

后来,张阿婆不死心,又尝试了几次“逃跑”,有时也向工作人员抱怨,“我要回家,为什么不让我回家?”工作人员表示无奈。“后来,在不断引导中,张阿婆终于放弃‘回家’,但有时,阿婆无意识的‘捣乱’行为也让工作人员十分头疼。”

“实际上,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有半夜‘失心疯’打扰其他老人休息的,有老人不听劝导滑倒摔断腿脚的,有家人不理解‘闹事’的……”工作人员坦言,“有时候,我们的压力也很大。”

“可以看出,‘失能失智’老人看护的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院长向记者介绍,“至今,敬老院开办已经14年了,随着养老需求越来越大,从一开始接收半自理、自理老人,敬老院接收‘失能失智’老人数目逐步增加。”

“如今的床位十分紧张,”院长告诉记者,“我们一般根据老人的年龄、生活自理程度等,将老人依次分为‘专门护理’(又称‘重度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而我们院主收‘重度护理’及‘一级护理’的老人。目前,我们敬老院的85张床位已经饱和了。其中,有28位半自理的‘一级护理’老人,1位‘二级护理’老人,其余56位都是‘重度护理’也就是失能失智老人,占比高达66%。而我们在照料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必须神经绷紧,尽力将老人照顾好。”

龙华街道敬老院员工帮失能失智老人康复训练

【进展】

探索“喘息”养老模式       

设立“失能失智”专业养护机构

 

记者采访得知,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数年如一日,深入社区开展“失能失智”关爱活动。他们不求百姓回报,定期为“失能失智”老人开展调查评估,上门开展家庭访视、心理及专业护理知识培训等……他们就是“咏年楼”志愿者们。

据悉,早在2011年初,黄浦区外滩街道“咏年楼”志愿者们就深入社区,开展“失能”、“失智”老人关爱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现已分别服务9520人次、3476人次。

在“咏年楼”的档案室内,记者看到,外滩街道19个居委的“失能失智”老人的健康档案整齐地摆放在三层书架上。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志愿者们一次次走访570户失能老人及360户失智老人搜集的。”

为更好地帮助“失能失智”老人家庭,2014年上半年,“咏年楼”志愿者团为社区“失能失智”老人照料者提供“喘息”服务。

志愿者们利用自身医护知识,“传、帮、带”一批新的志愿者,为“失能失智”老人照料者间歇“顶班”,让照料者们有时间“喘口气”,释放压力。通过培训,志愿者们为失能失智老人开展喂药、清洗与按摩等服务,2014年全年累计开展“喘息服务”185次。

在机构养老探索方面,就在去年底,上海市浦东新区“老年特护院”正式启用,据悉,这是上海首家规模较大的专门为“失智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养护的机构,只招收浦东新区籍的“失智失能”老人。整个“特护院”融入高科技理念,打造了一套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共有608张床位。据悉,“特护院”于去年底开业至今已收治失能、失智老人199人。

龙华街道敬老院员工看望失能失智老人

【声音】

建照料保障体系

让老人更有尊严

我国长期缺乏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的专门政策和制度安排,在养老照护方面,政策上也没有过多的倾斜。

复旦大学社工系主任赵芳表示,“‘失能失智’老人也拥有生命的尊严,这不仅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府有责任优化分配好资源,构建‘失能失智’ 老人照料保障体系,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完最后的历程。”

赵芳认为,“咏年楼”志愿者提供的“喘息”服务模式是可推广的,她还建议让政府与专业机构合作,为百姓提供更为完善的“喘息”服务。而介于家庭经济条件差异,入住“特护院”这类机构,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求。

上海市人大代表张雅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呼吁,“希望上海尽快实施‘医养结合’,将医保扩大到养老护理院。”张雅玉建议拓宽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将失能失智老人医疗卫生照顾列为社区卫生服务内容,提高社区家庭医生配比率,定期上门提供医疗服务。一些医院里也可为“失能失智”老人开辟“绿色通道”。

对于低收入的失能老人,经过评估可采取“失能失智”老人护理补贴的形式,为他们入住养老机构或者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支持。同时,张雅玉建议尽快制定相关法律,保障养老经费的落实。张雅玉期盼成立“上海市老年护理发展基金”,并加强社会化照护服务队伍的培养,以真正满足“失智失能”老人生活的特殊需要。

上一篇下一篇

联系我们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关家事法苑团队的信息或有法律相关问题咨询请与我们联系